untitled  

 

我在《金融大騙局》一書中,不斷強調我們必須關注的一個數據就是:「人口」。

為什麼「人口」這個因素對台灣的未來如此重要呢?

它又到底會如何的影響到我們的經濟?

首先我們必須解釋所謂的「人口紅利」到底是什麼?

 



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是指一國的總人口數當中,

具有勞動生產力的族群(一般是指15~64歲)占絕大多數,而需要被扶養的老人和小孩人數都相對較少。

擁有人口紅利的國家,會因為較高的生產力及較少的扶幼和扶老支出,而展現較高的經濟力。

但隨著這一個族群的老化,面臨的問題將是由較少數的更年輕一代來扶養這個為數眾多的族群,此現象稱之為人口紅利的枯竭。

例如美國在1946年到1964年有所謂的戰後嬰兒潮(Baby Boomer),

這批嬰兒主要撐起了美國近半世紀的經濟榮景,但隨著戰後嬰兒潮的退休,美國的人口紅利也在2010年起面臨這個問題。

而台灣的人口紅利預計在2015年達到最高峰之後,

將會以全世界最快的老化速度來走向人口紅利的崩盤,

其原因我相信稍微有一點常識的人都已經知道,台灣的出生率是「全世界最後一名」。

下圖是歐洲和亞洲主要國家的出生率比較,也就是平均每對夫妻生幾個小孩。

圖中可以看出,台灣的生育率明顯的敬陪末座,

其中最低的2010年,平均每對夫妻還生不到一個小孩。

接下來適逢中國人最喜歡的龍年,在望得龍子龍女的情況下,生育率出現明顯的提升,

但在進入2013蛇年之後,生育率預期又將每況愈下。

    

要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除了「出生率」以外,就只有「移民政策」了,

但是亞洲先進國家中,目前除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普遍對於移民政策是極度保守和嚴格的,

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保護主義」的壁壘,政府深怕外來的移民搶了本國勞動者的工作,進而失去為數眾多的勞動階級選票。

但這就回到「破窗理論」的議題,

難不成因為汽車的發明,導致為數眾多的馬車相關行業都失業了,

政府為了選票考量,就得把發明汽車的人抓起來判死刑嗎?

很不幸的,這是個一人一票的時代,所以要當選的首要目標,就是盡可能的討好大多數的人,而不是討好對社會真正有貢獻或有巨大影響力的人。

也就是說,不管是誰執政,基本上做的事情沒什麼兩樣,就是拼命在比賽挖子孫的錢,來給眼前這一些有選票的人享用。

講的白一點,只要能討好這能夠讓我當選的51%選票,用未來子孫200%的資源都當作支票開出去也在所不惜,反正我了不起只做個四年八年,能執政最重要;

不能執政,所有已經開下去的錢和資源都打了水漂。

所以,政府不可能去做真正對社會有長遠幫助的事,它只會做能討好眼前多數選票的事。

而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還在奢望政府能為人民做什麼,我只能說:「你是智障」。

到底勞動人口的下降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我們直接看圖說故事比較快。
下面這張圖是台灣人口結構的變動趨勢,雖然從2012年以後的數據皆為推計值,

但是我們前面已經提過,要產生大的變動,除非「出生率」和「移民政策」在未來出現大幅度的提升,

否則這個趨勢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而你認為目前台灣的這種環境,年輕人生育的意願有可能大幅度的提高嗎?政府的移民政策有可能大幅度的開放嗎?

台灣的總人口數大約在2019年~2030年就會達到最高峰,

然後開始迅速的滑落,依照中推計值來估算,台灣在2060年的人口數,將比現在(2013年)要減少20%,回到1983年的水準。

千萬不要小看這20%的人口數,這將導致大量的本地服務業(以本地人口為主要消費客戶)倒閉,

進而影響其他相關產業的衰退和蕭條,

接著就是股市的長期空頭和房地產的長期不振。

看到這裡,你想到誰了?沒錯,就是日本,我們正走上和日本一模一樣的路,而且,我們將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國際上,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7%,稱之為「高齡化社會」;

超過14%,稱之為「高齡社會」;

超過20%,則是「超高齡社會」。

台灣已經在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接下來則預計分別在2018年及2025年進入「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


接下來我們看的這張圖是台灣的老化指數,所謂的老化指數,

是以65為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除以14歲以下的幼年人口數,所得出的比例。

而這數據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很簡單,一個國家的幼年人口越多,

表示這個國家未來的人口紅利潛力龐大,反之則表示這個國家的競爭力將節節敗退。

同樣的,在「出生率」和「移民政策」不變的情況下,這種趨勢是沒辦法停止或逆轉的。


再來我們針對15~64歲的勞動人口來作分析,台灣的勞動人口在2015年即將到達最高峰,

而在2060年時,台灣的勞動人口將會減半。

而且勞動人口中的高齡勞動人口(55~64歲)也將成為最多數。

這代表什麼意義?

我想有一般思考能力的人應該都可以想像的到。


再來,我們來看這張「扶養比變動趨勢」圖,應該也很容易明白。
扶老比 = 65歲以上老人 / 勞動人口
扶幼比 = 14歲以下幼兒 / 勞動人口
扶養比 = 扶老比 + 扶幼比
沉重的扶養比(特別是扶老比)將造成嚴重的社會福利負擔。

所以不知道多久以後,

可能一個台灣的年輕人,月薪四萬元,卻要繳三萬五千元的勞健保,而且一直要繳到85歲才能開始領錢,你說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嗎?

絕對有可能,

因為有為數眾多的老人投票同意讓這個年輕人必須這麼做,這時候年輕人剩下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革命。

你說他怎麼可以這樣?

我們年輕時也是乖乖的繳啊,現在換他們年輕人養我們了,怎麼可以說不玩就不玩呢?

你說的沒有錯,但年輕人也沒有錯,每個人都只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爭取自己最大的權益,

只是每個時代有時代的正義、也有時代的罪惡,屬於你的時代精神不一定屬於下一代。

你有你的仗要打、他們也有他們的仗要打。「養兒防老」或許在以前是對的,但是在未來就不一定了。

勞保、健保、勞退、國民年金...等龐式騙局般的社會福利政策,全都遲早會因為人口紅利的耗竭而崩盤。

而如果你還在奢望「大有為」的政府能做什麼「改革」,那,你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智障。


最後,這張是以性別做區分的人口比例圖,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出,

台灣的人口比例,由早年的「金字塔」變為現在的「燈籠」,

然後即將變成「倒金字塔」。

看到這裡,你能不擔心、不緊張嗎?


親愛的,買間房子好嗎?
房地產是一種商品、一種民生必需品。而決定這種商品價格的最後因素,只有「供給和需求」。

而台灣在人口數量及結構都越來越惡化的情況下,需求只會越來越少,

以後空著的可能不只那些建商用人頭賣來賣去然後從銀行搬錢的假豪宅,連一般的公寓、華廈都可能成為廢墟,而且越靠近郊區的越有可能。

一堆建商不斷喊什麼台灣的房地產情況不同,只會漲不會跌,拼命的蓋,

從台北蓋到林口、三峽、新莊、淡水,再蓋到桃園、中壢、新竹,再蓋到台中、台南。請問:這些房子最後是要賣給誰?賣給鬼嗎?

最近相當熱門的一篇文章[台灣炒房10年,經濟沉淪30年],裡面有兩點實在是中肯到讓人拍案叫絕:
13.那為什麼有人願意用這種高價買房?
因為他沒有要自住,而是要加價轉賣給別人。
房價不合理,不重要。租金很低,不重要。房屋舊舊髒髒又沒電梯,不重要。
反正只要找到一個智障肯買,所有問題都解決了。
14.那為什麼有人願意用這種高價買房「自住」?
因為他是智障。

而我想補充的是,台灣最了不起的地方,不光是智障多,連教你「如何成為智障」的補習班也多。

而這些補習班在過去的十年當中,確實叱吒風雲、轟動一時,不僅學費收的飽飽,仲介費、價差也賺的滿滿。

先收你學費,再賣包裝好的案子給你,再幫你代租代管,最後乾脆直接跟你集資。

這無形當中,更助長和延續了台灣的房地產泡沫。

當然,我沒辦法肯定這個泡沫什麼時候會破滅,也或許這最後一波的高潮還會持續好幾年。

但是越接近高潮的尾聲,就越有可能成為那站在泡沫頂端的最後一隻老鼠,特別是那些到現在才開始學怎麼當「包租公、包租婆」的智障。

好吧,不一定是智障,有的時候是情勢所逼。


唯一能評估房地產真實價值的依據,只有「租金」,

因為租金代表了多數勞動階級的平均收入水平,

這也是為什麼在房地產泡沫的形成過程中,會漲的只有房價,而租金不會跟著漲。

當一間房子如果要靠收租得收個五十年以上才會回本,報酬率甚至低過了定存,

會有這種現象主要是投資人著重的已經不是租金的收益,而是房價未來的上漲。

這個想法其實沒有錯,因為我們知道硬資產對貨幣的吸金效益確實是可以對抗通貨膨脹的,

但在不同的硬資產間,也是有著相對的比價關係,可以看出相對而言,何者被高估?

何者被低估?而很明顯的,現在並不是買進房地產的好時機(特別是自住)。

另一種常被拿來判斷房價是否合理的指標為「房價所得比」,簡易的說就是「你要不吃不喝幾年才買的起一間房子?」。

台灣的平均房價所得比經常性的高於9.0,遠高於主要英語系國家的高標6.7;

而台北市更曾在2011年第四季飆高到創紀錄的15.3,遠高於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

甚至連號稱全球最高的香港,其房價所得比也只有12.6。

也就是說,台北市已經不光是全亞洲,而是全世界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城市,

而且不管你再拿任何一種國際上常用的房市指標來衡量,幾乎都顯示台灣(特別是台北市)的房價已經嚴重泡沫化,只等著被戳破。


不是全亞洲,而是全世界,台北市目前是全世界交通便利、網路發達、治安良好的城市當中,租房子最划算的。

你說你房子才剛買不久怎麼辦?賣掉它,總有智障會買單,然後先租房子。

什麼時候再買房子呢?

等到你中了樂透;或是已經事業有成,買東西不用看價錢,而是看心情;

或是房價只有租金的200倍~250倍(好一點的地段可接受到300倍)的時候,再買吧。

我可以保證,如果你的年紀跟我相差不多,那你肯定等的到這麼一天。

年輕人,22K不是台灣的問題,是你的問題
近幾年,22K的話題在台灣吵的沸沸揚揚,大家拼命的把矛頭指向政府和企業,

認為目前如此糟糕的就業環境,是無能的政府和貪婪的企業狼狽為奸的後果。

但是王伯達在《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一書中,已經為大家解析了原因,認為目前薪資成長停滯的關鍵點在於「生產力無法有效的提升」。

而其原因是政府把大量的資源投入到錯誤的「慘業」,導致台灣過去十年發生嚴重的產業空轉,現在被韓國遠遠甩在腦後。

而政府錯誤的教育以及勞工政策,更導致年輕人的單位生產力低落、無法與企業的需求接軌。

最後導致的後果,就是企業整天抱怨找不到員工、年輕人整天抱怨找不到工作,

然後雙方再一起抱怨政府無能,於是政府只好再想辦法做一些「改革」,於是大家就更慘了。

我不得不再提到《富爸爸窮爸爸》一系列書籍對台灣造成的浩劫。

前面已經提到,坊間許多的「智障補習班」都是以富爸爸的論點為基礎,宣揚所謂的「被動收入」、「財務自由」,

要大家靠買房收租或炒房來創造獲利(或其他種種號稱能創造「被動收入」的金融商品)。

但不論是王伯達、宋鴻兵、還是我都再三強調,這種靠「資產交易」所創造的經濟,不是真的經濟,而是泡沫。

真正的經濟絕對是要有「生產力」作為後盾。

也就是說,這[台灣炒房10年,經濟沉淪30年]有很大比例的幫凶就是這些智障補習班,

因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誤解了富爸爸的真正意思,

或是只會斷章取義,一心只想賺Easy Money和Quick Money,沒有人肯腳踏實地的幹活了。

當然,我並不是說房地產這個產業不好,

我的意思是當一個國家的單一產業被投入了過多的資金、人力、時間在上面的時候,就會造成整體資源的浪費和整體生產力的衰退。

好比我們前面說的,政府把大量的資源投入到錯誤的「慘業」,導致台灣過去十年發生嚴重的產業空轉,現在被韓國遠遠甩在腦後。

一堆年輕人在選填志願時一股腦的看到「科技新貴」的光環而選填電子相關科系,但其實他對這個領域一點興趣也沒有,滿腦子只想著快速致富。

但隨著台灣科技產業開始由盛轉衰,再加上2008年的會計制度變更,再也無法像過去那樣分股票一夕致富。

銳減的收入逐漸沒有辦法彌補工作的勞累和倦怠,自然也就無心努力工作,

只想再找有沒有其他快速致富的方法,恰巧這個時候以「被動收入」、「財務自由」為號召的智障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

成了這些失志的年輕人尋求慰藉的最佳去處。

但是回歸問題的本質,這些人真的對房地產業有興趣的比例有多少?

還是多數一樣只是衝著想賺Easy Money和Quick Money來的?當房地產的泡沫一破滅,這些人又該何去何從?

這才是台灣島逐漸沉淪的主因。

當一個人腳踏實地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並且努力的做,不可能沒有好的結果。

但是如同我以前發表過的文章所說的,我們面臨的是一場「善的循環 vs 不勞而獲」的戰爭,

當一個年輕人腳踏實地的幹實業幹了十年,最後卻發現不如其他人炒股、炒房兩年賺的多時,他的信心就會動搖,

於是競相加入這賺取Easy Money、Quick Money的行列,最後的結果會如何,我目前沒有辦法預測。

但是我相信,不管你過去有沒有參與過這些快錢、熱錢的投機遊戲,也不管你現在有沒有去智障補習班報到,

凡是只要能堅守住自己有興趣的本業,並且努力工作的人,才有辦法享受到最後的甜美果實。

最後我要澄清,我沒有要批評或攻擊這些智障補習班的意思,它們只是提供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罷了,這就是它們的本業。

就像你不能怪賣煙的業者,它們也只不過是提供市場的需求罷了。

要怪只能怪你自己為什麼想抽煙?為什麼整天只想不勞而獲?

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任何困難就想求助於他人,是小孩子的行為;而想求助於政府,則是智障的行為。

經驗一再的告訴我們,最後往往下場最慘的人,就是相信政府的人。

1946年國民黨政府從大陸落荒而逃,撤退來台灣佔地為王之後,那一次人民因為相信政府而有好結果的?

從「四萬塊換一塊」到勞保、健保、國民年金等龐式騙局,更不用說那年年丟到水溝裡的稅收。而即使民進黨上台,也只證明它不過是另外一個國民黨,沒什麼不同。

一個大時代,之所以繁榮,是因為人民自我的勤奮和勞動,創造了價值和財富:

之所以蕭條,是因為人民好吃懶做和想要不勞而獲。不

管是好是壞,從來都跟政府沒有關係。從懶惰要回歸到勤奮,站起來還是得靠自己。

以我常去的馬來西亞為例,一般的藍領工資只有RM900~1,000左右,大約就是NT9,000~10,000,

而一般的白領階級,也就是一個中英文精通的大學畢業生,起薪大約是RM1,500~2,000,這樣的薪資在吉隆坡其實也是很難生存的。

因為吉隆坡的物價比台北還要高,這邊的珍奶一杯要RM6~8,隨便吃一餐RM20是跑不掉的,我的書在這邊一本訂價是RM40。

再加上馬來西亞的公共交通非常不發達,不開車就像沒有腳一樣,但是馬來西亞的車因為高關稅,是全世界第三貴,

因此馬來西亞的年輕人常常身上要背一個9年的車貸以及一個40年的房貸,

而且利率都比台灣高很多,房貸利率至少4.5%以上。但是你知道嗎?

馬來西亞的年輕人,也這樣活下來了。


當然,每一個體制都有所謂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以及遵守遊戲規則的普羅大眾,

有極少數人是能夠成為制定遊戲規則的精英份子,也有少數人雖然沒辦法成為制定規則的精英份子,

但卻能夠看透規則,然後想辦法去佔到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利用遊戲規則的不公平往上爬。

而這篇文章是要告訴多數的普羅大眾,

唯有專心把自己有興趣的本業做好,才是勝算最高的一種方式,

不要想要投機取巧、不要想要不勞而獲、不要想要賺快錢,

歷史上真正有非凡成就者,沒有一個是靠投機取巧或不勞而獲站上去的。

曙光依舊存在
人類經過幾千的歷史,再混亂、再蕭條的時代,都會雨過天晴;再困苦、再貧乏的時代,都有人創造奇蹟。

而這些創造奇蹟的人,靠的是人類天生最有力的武器:雙手。1

949年台灣民間的財富被國民黨的「四萬塊換一塊」給洗劫一空,

但接下來他們靠著家家戶戶皆工廠的工匠精神,

以及一卡皮箱闖天下的勇氣,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一度名列亞洲四小龍之首。

或許極度的困境,才能激發人類天生那可以創造奇蹟的本能。

所以我們應該要開心,因為這個時刻已經離我們不遠。

上一個時代,致富的方式是:

透過你的產品或服務,解決盡可能多數人的不方便、不安全、不舒服、不健康,主要在增進人們的「物質生活」。

但是現在人們對於物質生活品質的提升已經到了一個滿足臨界點。

所以,下一個時代的致富關鍵是:

透過你的產品或服務,在「精神生活」上解決盡可能多數人的不方便、不安全、不舒服、不健康。

而台灣未來較有機會的產業有:

高附加價值產業、旅遊相關產業、基本民生服務業以及八大行業,但前提是,政府不要再有什麼大幅度的「改革」。

狄更斯在《雙城記》裡說過:

「這是一個最壞的年代,卻也是一個最好的年代」。

的確,任何的危機,往往代表的是另一個轉機。

我衷心的希望,看過本文的你,能夠懂得抓住這一個轉機,邁向自己的偉大航道,找到屬於自己的ONE PIECE。

 

Portgas-D-Ace-3-one-piece-34540739-1680-105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